【
儀表網 行業標準】根據中國
儀器儀表行業協會下發的中儀協[2021]9號文件,《基于特征電流的配電臺區拓撲關系識別方法》被列入2021年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團體標準制定計劃項目,項目編號為:T/CIMA 0069。現已完成該項團體標準的征求意見稿,特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歡迎社會各界對標準內容提出建議和修改意見。
當前低壓配電臺區作為電網的末端層級,是支撐智慧用電的主陣地和服務“最后一公里”落地實施的關鍵所在,具有點多面廣、供用電環境復雜、維護難度大等特點,運行管理過程中存在戶變關系不準確和物理拓撲不清晰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線損數據計算、及時精準供電搶修等工作的開展。
基于特征電流的配電臺區拓撲識別技術抓住了電流沿阻抗低的供電線路流動的本質特征,能夠充分利用電網現有集中器、配變終端、智能電能表、智能斷路器等設備,實現臺區戶變/拓撲關系的準確識別,具有無需安裝附加設備、不依賴于通信方式、安全、可靠等優點,應用效果良好,有必要開展標準化工作,促進技術發展應用。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
本文件規定了采用特征電流方式進行配電臺區拓撲關系識別的識別模型、特征電流發送方法、識別方法和拓撲關系生成。
本文件適用于配電臺區I型集中器、智能融合終端、智能斷路器、分支監測終端、電能表等設備之間的拓撲關系識別。
系統構成:
配電臺區拓撲識別系統模型如圖1所示,包括發送設備、識別設備、集成發送和識別功能的設備。
發送設備具備特征電流信號發送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a)電能表;
b)采集終端設備,如采集器、II型集中器等;
c)分支監測設備,如分支監測終端、智能斷路器等。
識別設備具備特征電流信號檢測識別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a)采集終端設備,如I型集中器、智能融合終端等;
b)分支監測設備,如分支監測終端、智能斷路器等。
集成發送和識別功能的設備, 包括但不限于:
分支監測設備,如分支監測終端、智能斷路器等。
識別流程:
識別基本流程如下:
a)發送設備(包括集成發送和識別功能的設備)產生特征電流饋送到電力線,特征電流沿阻抗低的電力線路流動;
b)識別設備(包括集成發送和識別功能的設備)進行電流信號采樣,在識別頻點解調特征碼。
根據特征電流發送和識別的時間、特征碼、信號強度等信息對發送設備和識別設備進行匹配,確定發送設備和識別設備之間的電氣拓撲關系。
識別結果:
識別設備應將信號采樣值結合內外部電流傳感器(如有)比例、采樣電阻等計算出實際的特征電流信號強度。
識別設備應能存儲記錄識別信號的相關信息,包括信號識別時間、識別相位、信號強度、背景噪聲強度和特征碼等。
拓撲關系生成生成流程:
配電臺區拓撲關系生成流程如下:
a)主站系統或本地采集終端組織臺區所有發送設備分時發送特征電流;
b)識別設備檢測提取到信號后,記錄識別信號時間、信號強度及相位;
c)主站系統或本地采集終端收集所有識別設備的識別信號記錄;
d)主站系統或本地采集終端通過綜合分析信號發送時間、識別信號時間、信號強度和接收相位等信息,梳理出所有設備的上下級供電關系以及單相設備的工作相位,從而形成完整的配電臺區拓撲。
梳理原則:
配電臺區拓撲關系梳理原則如下:
a)自上而下原則。配電臺區終端作為拓撲關系層級的第一級,然后判斷哪些設備發送的特征電流信號只被臺區終端識別到,由此可確定拓撲關系層級的第二級,依次遞推,梳理出完整的拓撲關系。
b)時間匹配原則。識別信號時間應大于本設備信號發送時間,同時小于下一個設備信號發送時間。
c)強度匹配原則。對于同一時間內的多個識別信號,需要比較同級識別設備識別到的信號強度大小,識別信號強度大的信號為有效信號。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