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wǎng) 研發(fā)快訊】近日,國際頂尖材料科學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在線刊發(fā)了一項關于剪切引導的人機交互柔性傳感陣列的重磅研究成果。該成果論文題為 “Morphable 3D architectures enabled by shear-guided approach(基于剪切引導方法實現(xiàn)可變形的3D結構)”,由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與美國西北大學攜手完成。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與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厲侃,清華大學柔性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2018級博士生劉志、2021級博士生胡笑男共同擔任第一作者;清華大學柔性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一慧、副研究員柏韌恒為通訊作者。
通過力學引導方法組裝的3D結構及電子設備,在醫(yī)療保健、生物醫(yī)學工程、可穿戴設備、機器人等多個新興領域展現(xiàn)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進一步拓展機械途徑可獲得的功能性3D架構范圍,成為科研人員不斷探索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地展示了一種剪切引導組裝方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圖為剪切引導的3D裝配和形狀變形
研究團隊借助該方法,成功構建出一系列以往難以實現(xiàn)特定幾何特征的結構,如可逆局部翻轉、中心對稱性結構等,且涵蓋絲帶、薄膜及混合配置等多種形式。基于此,研究人員引入并精心校準了一種由兩個絲帶狀3D單元組成的雙3D單元設計,專門用于剪切傳感。這一巧妙設計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能將難以直接測量的剪切變形巧妙地轉化為易于獲取的垂直位移,同時對有限拉伸載荷具備良好的不敏感性。利用這種雙3D單元設計,團隊成功制造出多功能陣列電子界面,為人機交互領域帶來了全新的可能。
圖為通過剪切導向策略實現(xiàn)可變形的3D中觀結構
在制造工藝方面,該技術分為兩個關鍵階段。第一階段,通過壓縮屈曲進行力學引導組裝,從而形成基礎的3D結構;第二階段,在彈性基板兩端施加相反的橫向位移,使基板發(fā)生簡單剪切,通過靈活調整施加的剪切應變,就能輕松、可逆地實現(xiàn)3D形狀的轉換。此外,研究人員還將kirigami(剪紙)或origami(折紙)設計融入剪切引導方法,成功實現(xiàn)了更為復雜的可變形3D架構。
圖為新型剪切感應機制的設計和參數(shù)研究
有限元分析(FEA)結果顯示,此類剪切誘導結構在不同模式間能夠實現(xiàn)可逆的組裝后形狀變換。基于剪切引導的雙3D單元設計,團隊開發(fā)出一種全新的傳感機制,有效消除了有限拉伸載荷的影響,為精確感知和測量剪切變形提供了可靠途徑。
圖為剪切傳感界面在運動監(jiān)測中的應用展示
為了實現(xiàn)相對較大表面積上對任何施加剪切應變的有效感知,研究團隊開發(fā)了由具有梯度結構參數(shù)的雙3D傳感單元組成的陣列多功能可拉伸剪切傳感界面,并結合LED警示功能,實現(xiàn)了對人體皮膚實時運動的可視化監(jiān)測,為可穿戴設備和人機交互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本論文所報道的剪切引導的3D微觀結構的成功開發(fā),以及新型傳感機制的建立,是柔性電子與機器人領域的重要里程碑。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極大地拓展了3D結構的設計邊界,更為創(chuàng)造能夠與人類進行更自然、高效交互的先進電子設備和軟體機器人開辟了新的路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wǎng)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