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逾4000億的水務市場投資規模,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外資競爭者搶灘中國市場。
10月26日,泵業巨頭瑞士蘇爾壽(Sulzer)公司執行官克勞斯·史塔爾曼(KlausStahlmann)向記者表示,針對中國水處理市場的巨大空間和城市化的發展趨勢,這家在華經營百年的外資企業,在昆山投資1000億瑞士法郎(近6600萬人民幣)的新廠將要開業。
此前,其在大連和蘇州的兩大生產基地,主要目標市場針對烴加工、石油天然氣、發電、水資源、紙漿造紙等行業,此番昆山廠將以年產泵、攪拌器和壓縮機一萬臺,目標直指中國的廢水處理市場,并寄望未來大批量地出口亞洲其他國家。
2011年,蘇爾壽全年在銷售額為36億瑞士法郎,其中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貢獻了23%的比例。
克勞斯·史塔爾曼告訴記者,目前蘇爾壽僅在中國沿海投資,未來還會逐步向西部、內陸地區進行轉移。“我們了解到,到2015年,僅解決廢水處理這一項問題,中國政府就需投資4500億人民幣。這其中的市場潛力和吸引力,是我們如此關注中國的原因,我們戰略定位在中長期。”他說。
記者從中國泵業協會的一份《中國水泵制造業戰略發展報告》中了解到,國家將投入巨額環保資金新建2800萬噸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同時每年將新建城市污水處理廠100~130座,各類工業廢水處理設施1000~1200座,需改擴建自來水工程20個。環保及城市自來水供應領域需要大型立式斜流泵、潛污泵、排污泵、大型軸流泵和S型泵等環保及水處理工程用泵約30000臺左右。
“現有的泵產品制造企業主要是來自海外的競爭威脅。中國水泵制造業面臨著國外跨國公司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報告》指出。
蘇爾壽的目標市場,主要在于市政污水處理領域。據了解,除了這家瑞士企業,其它來自丹麥、美國、德國的多家外資泵業制造商,也同樣在加碼中國市場。
另有統計顯示,中國規模以上的泵業制造商就有2000多家,產業集中度比較低,外資企業或有并購擴容的機會。
10月29日,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鄭興燦向記者表示,在目前的水處理設備領域,內外資企業競爭程度相當,“于外資而言,主要還是看產品性能和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