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科院研究人員構建出一種新型超短碳納米管納米孔傳感器,將進一步推動納米孔單分子檢測技術的發展,為碳納米管內腔的離子,分子的輸運行為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實驗模型。
儀表網訊 中科院高能所吳海臣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構建了一種新型超短碳納米管納米孔傳感器。
納米孔單分子檢測技術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一種嶄新的技術,其工作原理是在納米孔兩端施加一個外加電場,通過監測電解液流經納米孔時的微弱電流信號變化(包括變化頻率、幅度和指紋性信號)來判斷穿越納米孔的離子或分子的濃度、帶電情況和結構特征等。
該技術目前主要應用于DNA測序研究,在單分子檢測,單分應用研究也正蓬勃發展。目前納米孔主要分為蛋白質納米孔和無機固態納米子化學反應及蛋白質折疊等領域中的孔兩大類,由于這兩類納米孔各有優缺點,科學家們一直致力于構建不同材料和性質的新型納米孔傳感器。
此次,中科院高能所吳海臣課題組將直徑1~2nm,長度5~10nm的超短單壁碳納米管穩定地插入到磷脂雙層膜中構建了一種新型基于超短碳納米管的納米孔傳感器,該傳感器具備碳納米管的一些獨特的物理性質,如亞原子級的平滑內表面、大π共軛體系和超疏水的內部環境等。同時,研究人員還利用這一納米孔傳感器進行了分子實驗并取得成功。
該項研究進一步推動了納米孔單分子檢測技術的發展,為碳納米管內腔的離子,分子的輸運行為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實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