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政策法規】企業排污今年有望“持證上崗”。環保部總量司副司長黃小贈9月4日表示,環保部正在抓緊出臺排污許可管理辦法和制定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爭取今年年底把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能夠頒布實施。據了解,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后在某種程度上將推高企業成本。從長遠看,這將迫使排污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減少對排污權占有,從而促進結構調整,對企業和社會都有利。
8月25日,國務院公布《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對國內已試點7年的排污權交易,進行制度設計。
通俗地說,排污權交易,即在污染物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排污單位與環保部門或排污單位之間,進行排污指標的購買或出售。前者形成排污權交易的一級市場,后者形成排污權交易的二級市場。
目前,國內已有11個省市開展排污權交易。環境保護部的數據顯示,到2013年底,11個試點省份,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金額累計將近40億元。其中,有償使用資金約20億元,交易金額也近20億元。
據了解,目前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對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都作出了明確規定,現在新的環境保護法也明確規定要實行排污許可證的制度。
“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的核心是將全民共同擁有的環境作為資源進行管理,將原來排污單位無償獲取排污權改為有償使用,排污單位可以將有償取得的排污權作為無形資產進行交易,這也是上通行的做法。”環境保護部總量司副司長黃小贈說。
黃小贈表示,排污權有償使用,涉及兩類企業:一是現有排污單位,《意見》明確,由各地根據當地環境質量改善要求,以及企業承受能力等,逐步實行有償取得,而不是一刀切,這給予了各地一定的靈活性,便于更好地推進試點工作。二是對新改擴建項目,排污權原則上都要以有償方式取得,這體現了更嚴格的管理要求,有利于促進新建項目珍惜環境資源,采取先進工藝技術和污染防治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意見》,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現有排污單位排污權的初次核定,以后原則上每五年核定一次。
對此,黃小贈表示,初始排污權分配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如果沒做扎實,將影響到排污權有償使用指標量核定、可交易指標量確定、超總量處罰等各項工作。
按照現有的排污收費制度,企業要根據排放污染物的數量繳納排污費。《意見》明確,有償取得排污權的單位,不免除其依法繳納排污費等相關稅費的義務,這是否意味著排污費與排污權有償使用費重復收取了?
黃小贈說,對企業征收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和征收排污費并不矛盾,不可相互取代。前者是購買排污權利,反映的是占用環境資源的價值,基于占用的指標量進行征收;征收環節在前端,是對排污行為的一種前置約束;作用是確立環境容量資源的有價性、稀缺性,目的是推動企業減少環境資源的占取,以解決我國環境容量資源長期無價和低價使用的問題。后者是進行污染補償,根據排污單位的實際排放量進行征收,征收環節在后端,是對排污行為的末端約束;作用是推動企業減少污染排放,增加環保資金用于支持重點減排項目建設。
有人擔心,征收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占用了企業一定量的資金,是增加企業負擔。黃小贈表示,從短期來看,會增加企業一定的經營成本,一些靠賺取環境成本生存的企業,甚至可能因此而破產。從長遠來看,這將迫使排污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減少對排污權的占有,從而促進結構調整,使企業在綠色發展中贏得生存機會和競爭能力,對企業和社會都是有利的。
目前,各地收費標準相差較大,如浙江對二氧化硫收費標準為1000元/噸·年,江蘇為2240元/噸·年。從環境保護部對浙江省臺州海正藥業、杭州中策輪胎、寧波亞洲漿紙業等典型企業調查情況來看,繳納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僅占企業當年生產總值的0.005%—0.07%,占比不高,企業能承受。
實際上,《意見》明確有償使用費統籌用于污染防治,如考慮試點企業采用先進污染防治工程得到財政補助,加上企業減排措施形成的富余排污權可進行二次交易帶來一定效益,試點對企業影響將更小。同時,《意見》提出的分期繳納、排污權抵押貸款等金融措施,都將幫助減輕企業的負擔。
根據試點省份有償使用基準價、企業實際治污成本等數據,研究分析表明,目前征收的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對宏觀經濟和物價負面沖擊影響不大,對企業增加的負擔也在可承受范圍之內。按照浙江省的征收標準,對全國電力行業每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征收有償使用費1000元進行測算,30萬千瓦以上機組每度電增加成本2厘錢,占發電成本的0.6%;若將成本通過價格疏導到消費市場,將會助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提高0.02個百分點。征收的有償使用出讓收入主要用于企業污染防治,又可帶動相關環保產業的發展,若考慮此部分正效益,試點對宏觀經濟和物價負面影響更小。
有了交易制度,會不會出現在某個區域內排污權過于集中而導致局部地區環境質量的惡化?黃小贈說,總體判斷,通過各項法規政策的共同作用,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實施基本不會導致局部地區環境質量惡化。
原因在于:一是交易計劃依據的總量控制指標是一個遞減的控制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排放總量將逐年減少,環境質量理應不斷好轉。
二是《意見》明確要限制交易指標的地域流向。排污權交易原則上在各試點省份內進行。涉及水污染物的排污權交易于在同域內進行。環境質量未達到要求的地區不得進行增加本地區污染物總量的排污權交易。
三是《意見》明確要控制行業間排污權交易。火電企業原則上不得與其他行業企業進行涉及大氣污染物的排污權交易,工業污染源不得與農業污染源進行排污權交易。
此外,排污權的轉移還要受到區域總量指標、環評審批、排放標準等其他政策的約束,并且為了保證當地的環境質量,地方政府的污染治理計劃等各項環境管理要求也將對企業污染排放有約束作用。因此,雖然企業可以通過交易機制在市場上購買到排放權,但實際排放量還要受到國家和地方其他環境保護法定義務的制約。這些政策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保證排放源當地的環境質量。
不僅如此,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還將對污染物總量減排起到積極作用。
黃小贈說,當前,推動污染減排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社會減排成本較高,減排成果也難以持續鞏固。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將靈活的市場機制引入環境保護工作中,可產生良好的效果。排污權交易對污染減排長效機制的建立,對總量目標的完成和污染減排的定量化管理以及降低全社會污染減排成本,都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環保部正在抓緊出臺排污許可管理辦法和制定排污許可管理條例。這個辦法也做了大量的前期調研工作,已經比較成熟,爭取今年年底把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能夠頒布實施,更加統一規范排污許可證的發放和管理工作。”黃小贈說。
據悉,在排污權中,初次分配問題是工作重點和難點。排污權的分配國家在“十一五”期間已經出臺了水和大氣污染排污指標核定的規范、核定的技術路線。隨著排污權工作的推進,下一步環保部將會進一步規范和統一完善主要污染物,包括水和大氣的分配方法,同時也指導和鼓勵地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的確定排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