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會議報道】2014年11月26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村物聯網綜合信息服務工程”項目專員督導檢查會在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召開。
本次會議主要是對“農村物聯網綜合信息服務工程”項目下的“農村物聯網信息資源可視化服務技術及產品研發”和“低成本體驗式農村信息服務關鍵技術與終端研發”兩個課題執行情況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進行督導檢查。會上,兩位課題主持人分別首先對課題的研究任務完成情況、階段性成果和工作亮點、經費執行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匯報,并對各自課題研究形成的成果進行了現場演示。
據了解,“農村物聯網信息資源可視化服務技術及產品研發”課題是根據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在生產、管理、物流、營銷等關鍵環節對可視化信息資源和服務的實際需求,集成研發共性關鍵技術,實現農村物聯網信息資源的可視化表達、情景仿真計算、地理信息服務、虛擬互動展示和云服務計算,為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營銷和農村科技推廣等提供可視化的信息資源、軟件工具和先進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推進農村物聯網的應用。
此外,由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植物3D數字化技術及葡萄等三維建模交互設計軟件等成果已經成功應用到不久前結束的2014世界葡萄大會、2014世界種子大會和2014全國科技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之中,成果得到了組委會的充分肯定;由中國農業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完成的體感交互式視頻播放系統和農村智能信息服務平臺已經在湖南省和湖北省的農民工技能培訓中得到實際應用,培訓效果良好。
“農村物聯網綜合信息服務工程”項目是科技部農業領域首批項目專員制試點的五個項目之一。該項目于2012年立項,下設8個課題,預計2014年底結題驗收。目前項目執行情況良好,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已經應用到支撐農業發展的實踐當中,并對我國未來農業物聯網的廣泛應用起到了很好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所謂農業物聯網,即在大棚控制系統中,運用物聯網系統的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PH值傳感器、光傳感器、CO2傳感器等設備,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濕度、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通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量參與到自動控制中,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遠程控制的實現使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監測控制。采用無線網絡來測量獲得作物生長的佳條件,可以為溫室調控提供科學依據,達到增產、改善品質、調節生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針對現今農產品中出現的質量安全問題,利用RFID技術、二維條碼技術、組件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無線及有線網絡信息傳遞技術,通過標識編碼、標識佩戴、信息錄入與傳輸、數據匯總、分析和查詢等,實現各環節一體化全程監控和預測,從而能夠對農產品安全事件進行快速、準確地溯源和處理。
農業物聯網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迅速,已成為新一輪我國農業產業革命的重要發展方向。有觀點認為,農業物聯網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發展大約需要10年時間,預計農業物聯網的成熟應用將在202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