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因地制宜開展黑臭水體治理檢查,督促加快補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在近期召開的全國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視頻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如是說。
2020年是城市黑臭水體攻堅戰為關鍵的一年。今年內,生態環境部將以長江經濟帶為重點,推動地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力爭消除地級城市建成區90%以上黑臭水體。值此收官之際,黃潤秋部長就曾明確表示,“要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務。”
從5月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來看,在過去一年里,全國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899個黑臭水體中,已完成整治2513個,消除率為86.7%,其中36個重點城市消除率為96.2%,其他城市消除率為81.2%。如何確保實現《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設立的目標,并努力做到“長制久清”?
早在5年前,《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拉開了規模化水環境綜合治理行動序幕,將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兩年后的黑臭水體專項行動則開啟了黑臭水體“真刀實槍”的時代,也開啟了新的市場。隨即,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則表示,將連續三年開展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實質督查則包括檢查控源截污措施、垃圾清理措施、清淤疏浚措施和生態修復措施四方面是否落實。
黑臭水體整治是水污染防治“五大戰役”中的“當頭炮”,也是難度較大的工作之一。從現實情況看,黑臭水體整治壓力并不小。除了295個地級城市,還有縣級市、縣城、建制鎮的黑臭水體治理壓力不容小覷。目標與現實的雙重驅動,終在此輪碧水保衛戰中,尤其是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將被擺在一個更突出的位置。
而黑臭水體情況復雜、治理難度大,部分水體治理“初見成效”卻并不穩定,要達到“長治久清”,還需全面控源。黑臭水體的形成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大體包括外源問題和內源問題兩類。在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羅安程看來,黑臭水體治理,主要問題不是水體的問題,而是污染源的問題。
黑臭水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關鍵在排口。治理黑臭水首先要減少污染物,其次要科學梳理水體點源、面源和內源污染,把進來的污染拿出去,第三要恢復水體自凈的能力。“治理黑臭水體的終目標是要恢復河流生態。” 業內人士強調。這一進程顯然需久久為功。
不以控源截污為前提的黑臭水體治理,很難實現根治。也就是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必須要按照流域、系統、統籌考慮,若是僅僅就水治水,很容易就會反彈。尤其“治理黑臭水體,越往后拖,規模越大,成本越高。很多嚴重的黑臭水體沒有十來個億甚至更多的錢是治理不了的。”整治黑臭水體是一個經濟、社會、環境共贏的結合點,也是推動城市轉型發展的一個有力的著力點。
2020年黑臭水體的大蛋糕依然存在,這仍是個基本的判斷。“既要還舊賬,又不能欠新賬。”已經治好的河道如何鞏固效果,確保不反彈,也是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初見成效”只是黑臭水體治理的第一步,為完成“長制久清”這個目標,黑臭水體的運營管護市場也將有著無限想象空間。而在產業升級方面,更會加大資本投入,通過機械化、智能化的產品和工具升級,智能機檢測、施工機器人等將會更多應用于市場。
國內機構數據預測,要實現2030年消除全部城市建成區的黑臭水體,投資需求或將超過6998億元。這其中,包括污水管網、
污水處理運營、河道養護在內的多個板塊則將進一步打開投資增量,相應的市場費用估計也將超過數千億元。目前,有關城市管網的
話題明顯增多,與管網相關的許多企業業績良好,過去并不受重視的城市污水管網,逐漸迎來產業風口。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