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9月1日,新版固廢法已正式實施。在明確堅持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原則的同時,新《固廢法》也對工業固廢提出了新要求,即產生工業固廢的單位應建立工業固體廢物管理臺賬,實現工業固體廢物可追溯、可查詢。同時,強化產生者責任,增加排污許可、資源綜合利用評價等制度。
“埋不了、燒不掉、沒人要”,這是業界對于工業固廢的普遍看法。業內人士指出,當前中國工業固廢產生量占到固廢產生總量的八成以上,工業固廢主要包括粉煤灰、煤矸石、工業副產石膏、冶金工業固廢等7種大宗工業固廢。近年來,與我國煤炭、電力、化工等行業迅猛發展相隨而生的,是一年超過33億噸的工業固廢產生量。另據公開數據,產生量持續攀升的工業固廢年均產量已高達40億噸,累計堆存量超過600億噸。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同樣反映了這一趨勢。2018年全國大、中城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8.6億噸,處置量3.9億噸。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產生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總量為4.6億噸,占全部信息發布城市產生總量的29.7%。初步測算,2019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5.43億噸,比上年增加1.68%。分地區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固廢產生強度較高。
此前有多部國家相關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另據招商銀行研究院分析指出,同一時期內一般工業固廢產量將達30億噸。然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這一目標的實現仍有巨大的挑戰。循環經濟“不經濟”的問題仍是制約固廢綜合利用的“腸梗阻”。通常情況下,對一般工業固廢的處置方式主要為綜合利用、處置、貯存及傾倒。
但現實是,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占利用處置總量的41.7%,處置和貯存分別占比18.9%和39.3%。行業壁壘的束縛,使多種工業固廢協同利用的技術創新和成熟技術的快速大規模推廣受到限制。加之工業固廢處理需要特殊設備以及專業的技術人員,工業固廢處理成本較高。企業往往會缺乏壓力和動力去主動消化固廢、實現循環再利用。
同時,低效、低值的處置方式亟待扭轉。由于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品成本高、利潤空間小,而且工業固廢利用企業普遍小而散,技術含量低,整合利用資源能力差,難以獲得規模效益。以粉煤灰為例,傳統填埋方式占用土地,而制備建筑材料、改良土壤等回用渠道,利用率不高、附加值偏低。同時受地域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不同地區工業廢棄物產生、堆存及綜合利用情況差異較大,其中粉煤灰尤為突出。
為此,業內專家建議,以工業固廢的協同利用為核心,以整體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為手段,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帶動循環經濟整體增長。通過廢紙利用產業群、再生金屬高值化骨干企業、退役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和基地建設等多個渠道,實現固體廢物協同處置、上下游協同利用、區域內及區域之間協同消納、處置設施間的協同共生等。
而從市場層面看來,其中蘊藏的巨大市場機會和經濟效益也使工業固廢有望成為風口。新固廢法實施將導致違法成本上升,從而提升企業配置固廢令相對應環保設備的需求,將有效打開工業固廢成長空間。“十三五”末,我國在環保領域的投資將達到17萬億,其中固廢領域的投資額達到4.5萬億元。按照675元/噸的處理產值,則同期工業固體廢物的處理規模約5898億元。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