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深度】2020年12月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2021年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中,“碳中和路線圖”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付出的行動及大國擔當。申萬宏源認為,在碳中和背景下,華南省份普遍缺乏優質風電、光伏資源,核電利用小時數機動可控、資源約束較低、選址相對靈活、發電無碳排放,有望成為華南省份火電的理想替代,“十四五”期間核電審批有望加速。
核電是電網承載基本電力負荷的三大基礎發電方式之一,具有高效、清潔、安全和經濟的特點。截至2019年底,我國運行核電機組達到47臺,總裝機容量為4875萬千瓦,位列第三。2020年9月初,國常會核準浙江三澳和海南昌江二期等4個新的核電機組建設,有效總投資超過700億元,標志著核電新建項目審批進入常態化。
根據核能發展現狀及國家能源需求,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幾年我國每年將保持6至8臺新核電機組獲批建設,核能產業鏈有望持續受益。其中,核電閥門產業將迎來巨大的市場機會。
核電閥門是指在核電站中核島(NI)、常規島(CI)和電站輔助設施(BOP)系統中使用的閥門。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并調節核電站管道內介質的流量、溫度、壓力及流向等,還對其他壓力容器如
穩壓器及蒸發器等起保護作用。
在核電站中使用閥門數量巨大,包括閘閥、
截止閥、隔膜閥、安全閥、球閥、主蒸汽閥、爆破閥等。據悉,一座百萬千瓦級機組壓水堆核電站使用閥門量超過三萬個。近年來,為了緩解國內能源緊缺以及環境污染問題,我國政府積極開發核電等一系列清潔能源產業,特別是核電產業,這為我國核電閥門市場需求的擴大提供了良好條件。2019年,我國核電閥門市場規模已經增長至55億元以上,預計在未來仍有著廣闊增長潛力。
隨著我國整個核電產業鏈的逐漸完善,以及國內生產技術的持續發展,我國部分企業逐漸打破了原本被國外廠家所壟斷的核一級閥門市場,并可以自主設計和生產閘閥、截止閥、止回閥、球閥、蝶閥、調節閥、節流閥、隔膜閥、波紋管截止閥等一系列核安全級閥門,國內企業市場競爭力得到大大提升。
例如,江蘇神通作為國內首批進軍核電閥門領域的企業之一,在我國核電工程建設的一系列招標中,獲得了國內核電工程已招標核級蝶閥、核級球閥90%以上的訂單。此外,在核電乏燃料后處理方面,江蘇神通在200噸級的核燃料后處理項目中已累計獲得約3.7億元訂單,為我國核電建設裝備自主化做出了貢獻。
可以預見,碳中和戰略目標有望加速我國核電建設進入常態化。而核電建設帶來的核級閥門增長,以及國內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持續增加帶來的乏燃料后處理需求,將給核能裝備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