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嚴重的湖泊富營養化讓脫氮除磷成為控制水體污染的重要手段、也成為中國污水處理行業升級改造的重要目標,經濟發達地區都紛紛投入巨資開展污水脫氮處理。
據了解,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污水處理廠執行的仍是《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二級或一級B的排放標準,如果國家要求普遍達到一級A的排放標準。而據有關專家介紹,BOD5、COD、TP都比較容易達標,但是總氮及氨氮處理達標很困難,一般都需要在后續增加深度處理環節且費用比較高。總氮及氨氮的去除是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的難點也是投入資金大的地方。
“有的地方要求污水處理廠進行脫氮升級改造,加裝脫氮除磷裝置。運行效果確實能達標,可是費用太高了,不能被廣泛接受。”對此,與會專家們也有自己的見解。“現在有40%還沒有穩定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如果說要求60%的企業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可能有困難,那倒不如去提高40%企業的運行效率,有效削減氨氮的目標可能會更容易實現。”
未來脫氮除磷技術發展的方向也可以從提高效率入手,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洪臣說:“在10mg~15mg的總氮排放目標水平上,對現有主流工藝進行優化調控就可以實現”,他說,缺少工藝優化是目前很多污水處理廠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重要原因,目前優化空間還很大。其中,在脫氮除磷方面,填料——活性污泥系統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方向。對此,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宋乾武非常贊同,他認為這種做法更經濟也更現實,“現在污水處理廠建的不少了,如果提高運行質量,優化運行管理,這樣的投入產出比要明顯優于引進更*的技術。”
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施漢昌在比較了目前各主流脫氮除磷技術的特點和運行后表示,目前來看,每種脫氮技術和工藝都有其特點和不足,有其的適用條件,還沒有在經濟性和效果上都特別好的技術,“我國氨氮污染呈現點多、面廣、量大的特點,需要更加經濟高效的氨氮處理技術。”但他同時強調,要有效地控制氨氮污染,僅靠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政策、法規配套,管理、運營機制的配合,“在促進氨氮來源的污水達標排放方面,要推動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和全面達標;在工業廢水的達標治理方面,在標準逐漸提高的情況下,要考慮怎樣促進標準的實施和有效監管,以及促進*技術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