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紅球藻提取物(蝦青素)
產品名稱:雨生紅球藻提取物
英文名稱:Haematococcus PlUVialis Extract
化學名:蝦青素
用途:其他原料藥
規格:25KG/桶
質量標準:QB
外觀性狀:紫紅色粉末
含量:1.5%,2%,2.5%,3%,3.5(%)
CAS:456485
保質期:24(月)
雨生紅球藻簡介
*個關于紅球藻的全面描述的英文資料是由T.E.Hazen 在1899年發表于Torrey 植物學俱樂部的報告中。他發現這種藻類經常以一種血紅色外殼的形式附著在水壇或靠海的周期性有水的淺水灣邊上,這種藻類的生命歷程是經過一個紅色的休眠階段,之后是一個綠色的游動階段,再之后又是一個紅色的休眠階段。
在那時,這種藻中的紅色物質的化學性質還不清楚,但是已經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haematochrom”,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蝦青素。Hazen在報告中說:“這種藻是非常普通的,在歐洲廣泛分布,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威尼斯都會發現…這種藻分布在從佛蒙特州到德克薩斯州,從馬薩諸塞州到內不拉斯加州,甚至更西的地方的廣闊區域內。
幾年后,Peebles(1901a,1909b)發表了這種藻的生長史,更為詳細的描述了“haematochrom”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的變化。1934年,Elliot從細胞形態學的角度補充了這種藻類的生長史的細節。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出現四種典型的細胞形態:小蟲體、長有鞭毛的大蟲體、沒有運動能力的膠鞘體、帶有堅硬細胞壁的紅色大細胞——紅孢囊(haematocysts)。在有充足營養的清潔環境中,大蟲體占主導地位;一旦環境惡化就會轉化為叫膠鞘體,之后轉化為具有抵抗力的紅孢囊,并開始積累蝦青素。隨后,當周圍的環境又變得營養充足適宜的時候,紅孢囊變成可運動的小蟲體,這些小蟲體長成膠鞘體或者大蟲體。
Pocock(1937和1961)在非洲獨立的研究并描述了紅球藻的分布和生長史。瑞典的Almgren(1966)描述了紅球藻的生態學和分布情況,這種藻類出現在雨后巖石上的小水坑上,零散的附著在不滲水的堅硬物體上。Droop(1961)還發現,紅球藻通常生長在巖石的水坑中,經常是在靠近海的巖石上,但這也不是的。
紅球藻形體的暫時狀態要比恒定狀態普遍的多,部分是因為這些水坑中通常沒有其他競爭性的藻類,而與水坑的固有特性沒有什么關系。紅球藻比其他大多數藻類更能適應光線、溫度和鹽度的迅速且劇烈的變化,這是因為它具有迅速形成孢囊的能力。
雨生紅球藻又被叫做湖生紅球藻或湖生血球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綠藻,屬于團藻目,紅球藻科。我們現在知道這種藻在適宜它生長的條件下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與紅球藻相關的文獻中沒有任何有毒性的報道。
雨生紅球藻提取物功效作用
(1) 雨生紅球藻提取物的還原力
(2) 雨生紅球藻提取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3)雨生紅球藻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