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政策】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張江高新區”)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戰場和上海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主陣地。為進一步推動張江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更好落實創新發展戰略,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張江高新區改革創新發展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
《若干意見》提出:對標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力爭用三年時間,張江高新區基本形成統籌有力、權責一致、市區聯動、協同高效的管理體制機制,打造主導產業初顯、專業服務完善、空間相對集中、生態充滿活力的高質量園區。
1.產業特色進一步顯現。培育一批具有標桿示范意義的世界一流企業,重點園區實現主導產業特色化發展。到2025年,“獨角獸”“隱形冠軍”企業超過100家,三大先導產業總規模占全市85%以上。
2.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各園區提供高效便捷政務服務,運營機構的專業化、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和全鏈條科技服務更加完善。
3.園區布局進一步優化。引導園區規模化、集約化運營和集中連片開發,逐步調整優化“小、散”地塊,實現園區運營共享、服務共享。到2025年,3—5家園區達到萬億級產業規模。
4.創新生態進一步完善。各類人才持續匯聚,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等高效賦能,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載體加快建設。到2025年,三大先導產業人才規模達到80萬人,高質量孵化器數量達到20家,日均新增科技企業200家。
在建設各具特色的高質量園區方面,《若干意見》提出:
(一)打造主導優勢產業
各園區根據全市“2+(3+6)+(4+5)”產業布局,結合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明確主導產業及細分領域。原則上各園區明確的主導產業不超過3個。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拓展產業鏈寬度、挖掘創新鏈深度,形成產業集聚優勢。市、區兩級的資源要素,優先向產業優勢明顯的園區集聚。為產業發展創造條件,加大土地儲備和凈地供應力度,加快
標準地出讓和標準廠房供給,做到“讓空間等項目”。
(二)培育世界一流企業
各園區建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實施世界一流企業優育工程。針對科技領軍企業和“鏈主”企業,精準定制政策“服務包”。針對“獨角獸”“隱形冠軍”、專精特新等高增長企業,提供市場應用、產業融通、融資對接等專項服務。支持大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打通產業鏈,推動上下游企業融通創新。弘揚企業家精神,鼓勵園區建立與企業家的定期交流溝通機制。
(三)強化園區綜合服務功能
各園區要強化政務服務、產業基礎配套服務、市場拓展服務,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平臺。推動生活配套、辦公空間、儀器設備等開放共享,推進“工業上樓”等空間復合利用模式,提供優質豐富的配套服務。建設“首創”應用場景示范基地,加快企業“首發”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拓展。
(四)提升園區專業服務水平
各園區圍繞主導產業,聚焦產業細分領域和關鍵環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服務、檢驗檢測等技術平臺,提供全鏈條技術服務。集聚一批金融、法律、財務、人力資源、技術交易等服務機構,提供全方位市場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園區通過聯合經營、委托經營等方式,將空間載體向高效運營機構集中,實現高品質的運營和服務共享。
(五)推動大學科技園改革創新發展
強化大學科技園發展協調推進機制,探索新型大學科技園管理服務模式,立足核心功能定位,提升專業化服務能級。統籌優化空間布局,匯聚各類創新資源要素,服務支撐高??萍汲晒D化和師生創新創業。
在打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方面,《若干意見》提出:
(一)培育高質量孵化器
各園區要建設若干高質量孵化器,提升硬科技創新策源、顛覆性科技成果轉化、高成長科技企業孵化和全要素資源整合能力。推動高質量孵化器與園區建立長效合作和接力孵化機制。建立對高質量孵化器的分類評價體系,推動現有孵化器專業化轉型。
(二)促進科技金融精準賦能
強化政府創新基金的導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長期。鼓勵專業風投創投機構,聚焦細分領域,探索“孵投聯動”“超前孵化”等模式。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設立企業風險投資基金。推動商業銀行與創業投資機構、股權投資機構合作,創新“投貸聯動”等多樣化科創金融服務模式。
(三)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加強產教深度融合,實施國家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加快建設企業博士后科研
工作站。各園區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多元主體常態化培訓機制,組織開展緊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產品經理、職業經理人等專項培訓,培養懂產業的科學家、懂技術的企業家、懂管理的創業者、懂服務的運營團隊,深化人才全周期服務。
(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
各園區要按照“快速預審、快速確權、快速維權”要求,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糾紛解決、維權援助服務。鼓勵園區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布局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融資擔保、證券化、保險等產品創新。支持各園區爭創國家級、市級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
(五)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鼓勵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推動科研數據、人才和資金等創新要素跨境流通便利化。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支持企業“走出去”,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投資促進、風險防范、爭議解決等高標準國際化一站式服務。支持企業建立全球創新合作網絡,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高資源配置能力。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