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產業】近日,科技日報報道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最新研究稱,通過空氣傳播的微塑料現在已“遍布全球”。研究表明,被丟棄到海洋和陸地中并被分解成小塊的數十億噸塑料,正被交通工具、海上和農田的風吹向空中。
微塑料指的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實際上,微塑料的粒徑范圍從幾微米到幾毫米,是形狀多樣的非均勻塑料顆?;旌象w,肉眼往往難以分辨,被形象地稱為"海中的PM2.5"。與"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體現在其顆粒直徑微小上,這是其與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對于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
此次研究發現,空氣中發現的約85%的微塑料與道路交通有關,可能包括車輛輪胎和剎車片上的塑料顆粒,以及被碾碎的垃圾中的塑料。其余約有10%來自海洋,約5%來自土壤。研究人員表示,塑料污染是21世紀最緊迫的環境問題之一。人類造成的污染導致了全球塑料形成類似碳循環一樣的自然循環過程,塑料因此在大氣、海洋和陸地中移動,結果就是地球的“塑料化”。
此次研究發現微塑料吹向空中,污染監測需重視,都有哪些方法呢? 現階段,檢測微塑料的方法包括目前常用的微塑料檢測方法包括紅外成像等光譜方法和熱裂解-氣質聯用法(Py-GC/MS)等手段。對于微塑料在合成過程中使用化學品和添加劑(穩定劑、抗氧化劑等)、微塑料表面吸附或吸收的污染物質的檢測,往往需要色譜質譜聯用及原子光譜技術。而在微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方面,我們也可以利用質譜與細胞分析等技術進行分析。
此外,高光譜成像技術將傳統的二維 RGB 圖像與光譜技術相結合,通過將圖像上每個空間像素點的光譜特性與對應的空間信息聯系,來確定每個像素點所代表物質的化學性質,從而完成對不同樣品的詳細檢測分類。
最后,我們要知道針對微塑料污染就要對微塑料分布特征的監測分析,提升對微塑料問題的科學認知。篩選微塑料污染較輕的海域,搭建長期監測平臺,在國內率先建立微塑料污染的環境質量基準。都需要儀器儀表設備來助力。
資料來源:科學日報、百科、新浪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