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里斌:我國光學和遙感事業奠基人
- 2013年04月22日 14:24 信息來源:
OFweek光學網
瀏覽次數:3647次
30歲成為研究員;32歲成為中國科學院年輕的所長;40歲當選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長、陜西省科學院院長,并榮獲本年度中國青年的高榮譽——五四獎章標兵。
他就是我國光譜成像技術專家、國家高技術863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光學成像探測系統指揮——相里斌。
相里斌,陜西西安人,1990年7月畢業于中國科大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獲學士學位,1995年6月獲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博士學位,1997年7月在西北大學近代物理所完成博士后工作。他先后承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20余項,擔任“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有效載荷光學成像探測系統指揮,是國家高技術863計劃航天領域科學家。他提出的空間調制干涉成像光譜儀已作為我國個環境與災害監測衛星星座的有效載荷,大孔徑靜態干涉成像光譜儀已獲國家高技術“863”計劃重點支持。他在科研院所管理中也取得了突出業績,并倡議成立了“西安光電子科技產業園”。他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10余篇,獲技術專利10項,申請發明專利18項。曾獲得陜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新長征突擊手標兵、陜西省勞動模范、兩次獲得國家863航天高技術領域先進個人、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國家863計劃十五年總結先進個人、全國青年科技創新獎等榮譽。
給探月衛星安上“火眼金睛”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將兩名航天員送上月球,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完成了人類向月球的后跨越。
這一年,一個只有兩歲的陜西孩子并不知道這件事情的意義,在童年的記憶里那個住著嫦娥的月亮又圓又大。
30多年后,那個叫相里斌的陜西孩子把探月的好奇心變成了行動。他說,他的工作就是給探月衛星安上一個“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是靜態干涉光譜成像儀,這個光譜儀與普通照相機不同。普通相機只能拍攝目標的形影圖像,而光譜成像儀可以看到各種物質的化學、物理性質。
1666年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玻璃棱鏡可以分解成紅光到紫光各種顏色的光譜。300多年后,科學家利用光譜成像技術可以觀測到的原子發射的光譜線已有百萬條。“實際上,光譜相機就是幫助我們找到物質指紋信息的慧眼。”相里斌說。
1990年,相里斌從中國科技大學精密機械和精密儀器系畢業時,并沒有想到自己會和光譜打交道。在老師和父母的建議下,他回到故鄉,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并于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
“光譜成像技術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領域。”相里斌的導師趙葆常為他指出了這一研究方向。“你研究的領域就像圍棋中的一步閑棋,未來將發揮很大的作用,”相里斌的另一位導師薛鳴球院士告訴他。此時光譜成像技術研究領域新成果很少,在國內如此,在國際也如此。
讀博期間,美國科學家提出了“空間調制富利葉變換光譜成像技術”原理,相里斌意識到,隨著計算機等相關技術飛躍,“富利葉變換光譜技術”原理重具研究價值和新的應用空間。
在冥思苦想了3個多月后,相里斌終于想通了,他興奮地從床上跳起來,跑去告訴導師。相里斌說,科研過程并不總是寂寞的,總有驚喜出現,他永遠忘不了這一天。
1996年,相里斌完成了高通量光譜成像儀物理模型,并通過實驗裝置獲得干涉圖像數據,采用這種原理設計的“高靈敏度靜態光譜成像儀”的靈敏度可以提高近百倍。2002年,美國光譜成像技術專家、原美國佛羅里達空間中心科學家拉弗特教授,在文章中肯定了此原理,并稱“這一原理是中國學者首先提出的。”1998年,相里斌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他的科研工作也獲得國家“863”計劃“九五”、“十五”重點支持。經過多年刻苦鉆研,相里斌和他的團隊掌握了光譜成像技術從基礎理論研究到工程化研制的所有環節。
相里斌先后承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20余項,他負責研制的另一臺空間調制干涉成像光譜儀,已作為我國個環境與災害監測衛星星座的有效載荷。
研究光譜成像技術15年,相里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10余篇,獲技術專利10項,申請發明專利18項。相里斌和他的團隊沒有申報過任何科技獎,他說:“與國家的支持相比,我們的成果還沒有達到自己內心的期望,因此還要繼續努力,不斷完善。”
“我不后悔自己當初的選擇”
10多年來,相里斌和他的科研團隊瞄準國際光譜成像技術前沿,對各類新型光譜成像技術開展研究,完成了多種原理創新和樣機研制,有力推動了我國光學和遙感事業的發展。
在相里斌的記憶中,有兩次選擇至關重要——次是1997年。30歲的他博士后剛出站,月工資只有800元。這時,一家南方的公司開出20萬元的年薪聘請他。“想到自己熱愛的專業、想到國家戰略的需要,我終決定留在西安光機所。”相里斌這樣說。第二次是1999年。西安光機所準備公派他到美國進修,美國佛羅里達空間中心允諾了優厚的條件,并希望他延長一年工作時間。時值西安光機所領導班子換屆,中科院領導希望他來主持西光所工作。他終放棄了這次進修機會。
相里斌感慨地說:“國家和西光所培養了我,在他們需要我的時候,我不能只考慮自己。雖然放棄到本專業領先的實驗室進修有些遺憾,但我不后悔自己當初的選擇。今天,我在國內同樣做出了國際同行認可的成績。”
科研和管理相得益彰
在中科院及西安光機所專家和職工眼中,相里斌不僅學術上有造詣,在科研院所管理上也獨樹一幟。
有些科研任務未能按期完成,兩名院士相繼離開,研究生畢業也不愿意留所……經過上百次的座談和個別談話,相里斌提出了研究所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組織研究出臺了西安光機所體制機制改革方案;同時,緊密圍繞科學院學科布局要求,對創新目標進行凝練和提升,強化優勢學科,培育新的生長點,部署重大創新項目。改革后的西安光機所機關工作效率和研究室科研能力明顯提高,科研經費連年攀升、職工福利待遇大大改善……
相里斌說:“在科學院機關兩年的工作,使我從更多的科學家和管理者身上學到了很多寶貴品質,科研理念、認識水平得到完善,知識面進一步拓寬,也學到了更多的科學管理方法。”
雖然工作越來越忙,但相里斌始終沒有脫離科研教學一線。“老師有一句話,我深有感觸,就是‘老同志要給待遇,年輕人要給機會’。他為年輕人創造機會,放手讓年輕人干;自己則替他們支撐、把關。”黃旻記得自己次單獨負責課題時才25歲。“從導師身上,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重要的就是要想在專業上有所收獲,必須要有對科學的執著和創新精神。”
“在討論學術問題時,老師不僅不會‘壓制’我們,還鼓勵我們發表不同意見。”崔燕博士說。
“他的空閑時間非常少,但是要求我們每月要定期匯報學習、項目進展等情況,我們事情一多,有時就會忘掉,他經常會提醒我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他都是我們的偶像。”呂群波博士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儀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表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儀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④合作、投稿、轉載授權等相關事宜,請聯系本網。聯系電話:0571-87759945,QQ:1103027433。